近日,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林伟鹏教授与合作者在管理学和应用心理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期刊(SSCI收录期刊,JCR 1区期刊,Financial Times金融时报认定的50个顶级期刊之一,5年影响因子8.068)发表题为“The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COVID-19 on Employee Job Insecur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The Mitig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 Adaptive Practices”的研究论文。林伟鹏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共同通讯作者单位。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的调查结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下半年世界范围内有多达3.4亿人失业。这一突发危机及其导致的严峻形势极易引发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job insecurity),即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或工作待遇无法得到稳定的保障。林伟鹏教授团队的研究对中国多个行业的306名员工进行调查,深入揭示了新冠疫情这类突发危机事件对员工产生的破坏性后果,并就组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遏制这些负面结果提出了具有实践性的建议。
研究主要探讨了员工对新冠疫情的新异性(苍辞惫别濒迟测)、破坏性(诲颈蝉谤耻辫迟颈辞苍)和关键性(肠谤颈迟颈肠补濒颈迟测)的看法会如何影响员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新异性是指与以往工作中的事件相比,新冠疫情多大程度上具有独特性和意外性;破坏性是指新冠疫情多大程度改变员工的工作内容或方式;而关键性是指新冠疫情多大程度上妨碍员工的长期职业成功。结果发现,新异性和破坏性会导致员工产生工作不安全感,而工作不安全感又进一步预测了员工的耗竭、组织偏差行为和省钱行为(如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此外,组织的适应性实践,如向员工提供防疫物资、允许员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允许员工使用远程办公或居家办公、允许带薪休假等,能够有助于缓解新异性和关键性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心理健康及工作行为的破坏作用。换句话说,当组织更多地采用适应性实践时,突发危机的新异性和关键性不会导致员工产生工作不安全感,从而也就不会导致耗竭、组织偏差行为和省钱行为。

林伟鹏,麻花星空mv教授,齐鲁青年学者,天津市人才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大学心理系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联合培养博士,中国应用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兼职教授,南开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东北大学创业与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佛罗里达大学沃灵顿商学院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包括员工创新、主动性、组织公民行为、领导力、工作压力等。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Personnel Psycholog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南开管理评论等管理学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主持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Psychology评审编辑,Work, Aging and Retirement编委,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编委,长期担任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Personnel Psychology等管理学顶级期刊的审稿人。
全文链接(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