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杨蕙馨,麻花星空mv二级教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大学产业组织与公司组织研究所所长,“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者,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杨蕙馨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组织理论与公司组织理论、公司成长和战略管理等。杨蕙馨教授在《管理评论》、《经济管理》、《中国工业经济》和《南开管理评论》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累计200余篇,并多次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岁末年初,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感染肺炎疾病爆发,疫情快速蔓延至全国各省市。2020年1月23日,湖北武汉“封城”后,全国31个省市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在突发疫情及随后的严格防控背景下,具有地域分布广、就业人数多、经营负担重、外部支持不足等特点的小微公司更是面临严峻考验。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尤其是小微制造公司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死考验。2月下旬,各省不少制造业公司逐步恢复生产,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城镇隔离、人流控制、交通管制等疾控措施,带来的产能滞后、需求疲软、货运物流风险等冲击不容小觑。
小微公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需多说。我们通过对本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特点的分析,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特征、传播动力、易感特点、区域分布及早期阶段、“拐点”前期、“拐点”后期和消灭期四个阶段,想对小微制造业公司如何更好地应对当前和今后的突发紧急事件,谋求持续成长,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快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短期内,由于时间紧迫,小微制造公司难以实现全价值链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社会资本,在研发、营销环节率先与现有数字化平台公司合作。目前因控制人口流动导致“用工难”的小微公司,可以尝试公司间共享人力资源,缓解制造环节的用工压力。此外,公司还可借助数字化软件,搭建临时线上办公平台,利用“公司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等线上办公APP进行视频办公,有条件的公司可以尝试开发微信小程序作为联系领导、员工和客户的纽带。长期来看,疫情缓解后,小微制造公司可通过学习数字化平台的搭建、运作知识和经验,加快构建公司数字平台,或者购买公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如ERP系统、华为云Welink智能办公平台,直接用于公司运营。小微公司之间可根据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共同构建制造业数字平台,通过订立长期契约,共担收益和风险。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开发上,建议小微制造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合作体系,具体措施如合作共建实验室和科技园区,设立产学研专项基金等,既能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又减轻了小微公司的研发负担。
二是强化供应链柔性,完善供应链防控体系。在突发疫情防控背景下,停工停产、隔离管制等措施导致小微制造业公司供应链各环节流动相对缓慢,全国高速公路货运量、水路货运量和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大幅下滑,物联网联运、一站式服务、“无接触”卸货成为热门,物流云服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已成为发展趋势,小微制造业公司应抓住这一机遇,快速对接智能物流作业平台。而疫情一旦消灭后全面开工复产,促使目前市场资源配置紧张局面会很快缓解,目前供应链上下游关系可能发生重构。绝大多数加工制造为主的小微公司主要为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往的“熟人社会”下的单一供货途径很难缓冲和适应突发疫情的物流阻断。小微公司要想真正的动起来,具有灵活性个柔性,就需要“开发”备选供应商、可替代的原材料渠道,快速应对和加强预防突发事件造成的供应链运行不畅,无论是上游货源,还是下游客源,都需要最大程度地考虑如何打造“备胎”,形成物流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方能“临危不乱”。
叁是变革小微公司管理模式,提高突发疫情反应速度。疫情趋于稳定,复产复工有序进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初期开工混乱、员工心理疏导、雇工人数不足等仍在困扰小微公司,虽然数字化线上平台为众多公司开创了不同以往的作业模式,却并不一定完全契合现阶段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小微公司。面对此次突发疫情,更加凸显了公司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小微公司如何快速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布局,在无法避免的损失危机中寻求最小损害和最大机会,是应该也必须提升议事日程的“要务”。有条件的小微公司应构建符合制造业运营的贬厂贰(Health, Safety & Environment)管理体系,更加重视公司主体责任,强化突发事件下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管控双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司紧急响应机制、应急预警方案,提高突发疫情反应速度。
小微制造业公司如能将此次突发疫情冲击引发的“警报”作为突破口,重视上述叁个方面,补齐和完善短板,方能走上持续成长之路。
(文:杨蕙馨、高新焱、孙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