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介绍:武常岐,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管理学院院长,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伟大历史征程中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论述为新时代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新的实施路径与新的人才类型与要求。
建设人才强国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中国具有世界上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优势,同时,中国也是超大规模人才资源的市场。通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从人力资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中国具有最丰富的人力资源。这是中国通过努力建立的新的比较优势,为我们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率的降低,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我国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将来自人力资本红利和人才红利。
中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发展要求全要素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也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自然资源和人口数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要动力就是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步入人才发展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在此基础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有新的特点。
建设人才强国,需要各类人才,首先要关注人才多元化和多样性。科学技术人才、公司管理人才、战略科学家、人文社科人才、文化艺术人才都是未来进入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实现我国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因此,要打造和培育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地造就大批优秀人才,能够培养出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大师。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不只局限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更多地将是对个人发展和精神文化的追求。这就要求在文化艺术、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这对于构建中华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传播中华文明和文化在人类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
要加强人才学研究。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人才强国战略和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和演化,需要对人才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过程中的特殊性进行深入研究,要使人才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学科之一。
人才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建设人才强国必须加快人才学的发展,构建人才学的研究基地和研究基础。不同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于人才的培养、聚集、使用和流动以及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了相当多的研究。现代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为新经济增长理论奠定了基础。人口学对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的研究为人才发展提供了依据,教育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过程有着深入的研究。管理学对于组织中人力资源和领导力的研究对于建设人才强国有重要的意义。行政学对于人事制度的建设完善和发展有着很深入的探讨。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地位和关键作用对于未来人才强国的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才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二十大对于人才强国的总体战略正是基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中精华的内容而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为人才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未来人才科学的发展应该立足于社会科学广泛的学术基础,把握科学问题,围绕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大对于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回答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问题。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41期第1版,链接:)